17live

17live 林静教授团队在Nature Index期刊Nano Letters上发表伴随诊断技术用于化学动力学治疗监测研究成果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25-07-07 09:08:35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      近日,17live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林静特聘教授团队在Nature Index期刊《Nano Letters》(影响因子9.1)上发表了题为Activatable Chemodynamic Theranostics through Molecular Imaging-Energized Companion Diagnostics的研究论文。17live 博士后李萌和硕士生张亚飞为共同第一作者,林静教授为通讯作者,17live 为第一完成单位。该团队所在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属于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。

图片1

      化学动力学治疗(CDT)作为基于肿瘤微环境(TME)的新型治疗策略,通过Fenton或类Fenton反应特异性生成羟基自由基(·OH),展现出高选择性优势。然而,TME的复杂性与动态变化导致CDT疗效存在高度异质性与不可预测性。现有监测手段多通过评估金属离子释放或活性氧(ROS)生成的终点效应,无法解析参与反应的多因素实时贡献,更难以实现治疗过程的动态优化。如何突破传统检测局限,开发一种实时、分步解析的伴随诊断新技术,以精准监测CDT增强链中的每一步分子事件,成为推动其个性化治疗的关键。

      本研究报道了一种基于可激活分子影像的新型伴随诊断新技术,通过分子影像技术实现CDT过程的动态可视化与精准调控,具有以下优势:

1. 智能递送系统精准控释

      基于TME响应性硫缩酮交联剂,可激活化学动力学诊疗剂(CFG)可实现过氧化氢(H2O2)触发的葡萄糖氧化酶(GOx)释放,时空锁定CDT激活区域,显著提升治疗特异性并降低脱靶风险。

2. 实时伴随诊断酶催化启动的CDT

      CFG通过GOx催化反应重塑TME,同步生成H2O2(激活Fenton反应)与H+(激活荧光(FL)/光声(PA)信号)。研究证实FL/PA信号强度与羟基自由基(·OH)产量呈高度正相关(·OH-FL的Pearson's r为0.98,·OH-PA的Pearson's r为0.90),可实现GOx增强CDT的可视化实时监测,为疗效评估提供量化标准。

3. 动态伴随指导温和光热增强CDT

      基于CFG的H⁺激活光热效应,通过建立FL/PA信号与温度的精准关联,可动态捕捉最佳激光照射时间窗,在最大化增效CDT的同时规避热损伤副作用,展现“伴随诊断-治疗优化”一体化设计优势。

图片2

      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深圳市科技计划基础研究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、17live 科研团队培育专项等项目的支持。

      原文链接://doi.org/10.1021/acs.nanolett.5c01444


分享到:
【打印正文】
×

用户登录